活动回顾 | 澳科大师生参加「2025清华大学SDG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满载而归

2025/10/03

由清华x-lab主办、澳门大学创新创业中心和澳门科技大学创业就业发展中心共同筹备、北京市教委支持的「2025京澳高校交流——AI+教育创新挑战赛暨第七届清华大学开放创新马拉松挑战赛Hack12分赛场」于2025年9月21日落下帷幕,来自澳科大创新工程学院、中医药学院、商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的10名本、硕、博学生在创业就业发展中心督导员陈紫葳的带领下赴北京清华大学全程参与,满载而归。

决赛现场合影

活动汇聚了来自澳大和澳科大的八支参赛团队,以「AI+教育」为主题,聚焦学习与教学场景的双轨智慧化转型,旨在推动教育范式从标准化向「以学为中心、以教为赋能」的新形态演进。参与学生通过创新导师与行业专家领衔的主题演讲、工作坊、一对一团队辅导、实地调研及项目展示等环节,全面经历从创意到实践的跨越,真正实现理论与应用的深度融合。

创新创业导师与学员们分享

集训中,独到科技创始人兼CEO、清华大学计算机系张文浩博士分享《AI应用发展与AI创业》,剖析AI作为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力结构与教育模式的深远影响;新东方智慧学习推广管理中心总经理薛雨先生以《AI+教育场景应用》为题,强调「真人教师的情感价值与AI的高效赋能需相辅相成」;斯坦福大学创新创业认证导师、DT. School创新教育总监郭一君先生则通过《AI+教育设计思维工作坊》,引导学员快速梳理教育痛点并形成AI解决方案框架;前亚马逊数字化创新专家黄薇女士亦带来《增长飞轮工作坊》,系统阐释了如何构建增长飞轮,有效提升项目的商业可行性与战略清晰度。

学员们走进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和基础工业训练中心iCenter

学员们走进清华大学iCenter

学员们走进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了解了AI在语言处理与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应用。在基础工业训练中心iCenter,木艺实验室、钳工实验室与数控车间联动展示了从创意到成品的完整制造流程。参访抖音总部期间,学员们与字节跳动火山引擎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房存宝,就AI技术的实际落地进行了深入交流。行程还包括参观故宫博物院,学员们在此感受了中华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

与字节跳动火山引擎人工智能团队负责人房存宝先生座谈交流

在最终挑战赛中,学员们跨校组队,经导师辅导与项目优化后,多个团队脱颖而出。其中,创新工程学院硕士生陈佳程团队的《RapiLearn AI——致力于赋能中小企业培训、成人教育减少师资》项目荣获一等奖;创新工程学院王禹霏团队的「专为听障儿童打造的AI+视觉化语言学习平台」获二等奖;创新工程学院郭浩轩、郭曜硕与商学院王蕴杰合作的《AI教育幻觉与可信度问题》项目,因高互动性与实用性获评「最佳人气奖」

一等奖团队(左二:创新工程学院硕士生陈佳程)

二等奖团队(左一:创新工程学院王禹霏)

最佳人气奖团队(左1:郭曜硕,左2:郭昊轩,左3:王蕴杰)

此次京澳高校创新交流活动有效连接了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两大创新走廊,为两地高校搭建了合作桥梁,推动了教育资源的深度融合与AI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实质赋能。期待学员们以此为契机,充分利用前沿AI技术,勇于突破当前教育面临的瓶颈,设计出兼具前瞻视野与广泛普惠价值的解决方案,为教育未来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结营合影

学员感想

创新工程学院智能科学与系统博士研究生 韩强

「本次活动为我带来了多层次的启发。在跨学科团队协作中,我体会到不同专业背景成员如何围绕共同目标,将前沿技术与真实教育场景紧密结合。从人工智能趋势讲座到AI+教育应用案例剖析,从设计思维工作坊到实际项目孵化,我认识到创新不仅源于技术能力,更依赖于对教育本质的深刻理解、清晰的问题意识以及可持续的商业模式思维。尤其是在亚马逊员工的「增长飞轮」工作坊中,我进一步认识到数据驱动和闭环反复运算在教育产品设计与运营中的关键作用。」

人文艺术学院数字媒体博士研究生 苏子瑜

「在北京的五天全闭环赛程里,清华校园的学术氛围与创新活力令人沉醉。开题日那天,清华专家教授关于「艺术设计与科技跨学科融合」的分享,点醒了我此前在「教学场景智慧赋能」项目中遇到的技术落地难题。她提出的「人本设计需贴合工作流」理念,让我意识到团队正在研发的智慧备课系统,不应只追求技术参数的完备,更要契合教师日常工作习惯。」

创新工程学院理学硕士研究生 陈佳程

「我们先后参观了清华大学自然语言处理与社会人文计算实验室以及iCenter,直观感受到科研与创新在清华的土壤中如何蓬勃发展。无论是人工智能实验室还是3D列印实验室,都让人看见了科技如何与实践紧密结合。下午前往抖音总部,与火山引擎的专家面对面交流,他们分享了AI在产业中的应用场景。这一天让我体会到「学术—应用—产业」之间的紧密联系,也让我更坚定了将技术与社会需求结合的信念。」

中医药学院中医学硕士研究生 郎松平

「这场旅程是一场深刻的自我认知改变。在与来自不同学科背景——教育学、法学、商学、计算机系的优秀同侪组队时,感到了知识结构的突破与思考角度的拓宽。交叉学科领我们的解决方案富含创造力。这场比赛中,没有旁观者,更没有全能的独行侠。每个人都是自己专业领域的行动者,同时也是需要与他人紧密协作的节点。我所要做的便是精进自己的专业能力,并保持开放的心态,去理解、翻译并衔接不同领域的语言与逻辑。」

创新工程学院理学学士本科生 王禹霏

「系列宣讲的首场便让我受益匪浅。那位技术出身的创业者,其成功根源在于对资讯的敏锐洞察与果敢行动。这份特质,在与同寝学姐的交流中得到了共鸣。她们让我看到,在资讯时代,获取资讯只是第一步,更难能可贵的是拥有筛选资讯的智慧与相信直觉、果断行动的勇气。反观自己,时常在「知」与「行」之间徘徊,因害怕成本而不敢尝试,因过度计算而行动迟缓。我由此领悟:战略上的审慎必不可少,但战术上敢于试错、不畏挑战的勇气,同样是走向成功的重要素养。」

创新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理学学士本科生 郭昊轩

「最终的路演日,我们团队在四分钟内展示了凝聚多日心血的方案。尽管时间短暂,但每一分钟都是对逻辑、表达与创新力的考验。评委的点评精准而富有建设性,让我认识到专案的优势与不足。此次黑客松不仅锻炼了我的技术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更让我深刻体会到「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赛事主题,更是我们这一代青年的责任。」

创新工程学院人工智能理学学士本科生 郭曜硕

「平时我们总有很多绝妙的想法,但往往停留在脑海中。而创客马拉松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用倒计时逼着你把想法变成现实。我们小组从最初的选题分歧,到迅速达成共识,再到分头行动——设计、程式设计、硬件调试、商业策划……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挑战。当抽象的创意最终成为一个可以演示、可以交互的实体时,那种巨大的成就感是无法言喻的。我深刻理解了执行力是创新最重要的载体。」

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士本科生 王蕴杰

「张文浩博士关于AI创业的实战分享,尤其是Cursor与Harvey的案例,让我看到AI应用落地的艰难与辉煌。它们不是凭空出现的奇迹,而是对用户痛点的深刻洞察、对技术路线的果断选择、对商业模式的勇敢重构的结果。我特别记得他提到「AI创业不仅要有Product-Market Fit,更要有Technology-Market Fit」,这提醒我,无论技术多么强大,最终还是要回到「为人服务」这一根本上来。」

商学院工商管理学士本科生 杨文毓

「本次系列参访与学习,从AI创业前沿到清华创新实践,再到抖音的互联网生态及故宫的文化底蕴,展现了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宏大图景。让我们明白,成功依赖于对行业的深刻洞察、快速反复运算的能力以及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无论是技术应用还是文化传承,都需以用户和价值为中心,在变革中把握机遇。」

商学院应用经济学学士本科生 江弘毅

「离京时回望清华二校门,我深刻体会到:教育创新从来不是孤军奋战。这场交流让内地的技术深度与港澳的国际化视野完成了一次珍贵的交融。带着这些收获,我们将继续打磨「知‘芯’伙伴」,让科技真正成为连接校园与家庭的「智慧芯」,这便是此次旅程最厚重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