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 澳科大師生參加「2025清華大學SDG開放創新馬拉松挑戰賽」滿載而歸

2025/10/03

由清華x-lab主辦、澳門大學創新創業中心和澳門科技大學創業就業發展中心共同籌備、北京市教委支持的「2025京澳高校交流——AI+教育創新挑戰賽暨第七屆清華大學開放創新馬拉松挑戰賽Hack12分賽場」於2025年9月21日落下帷幕,來自澳科大創新工程學院、中醫藥學院、商學院、人文藝術學院的10名本、碩、博學生在創業就業發展中心督導員陳紫葳的帶領下赴北京清華大學全程參與,滿載而歸。

決賽現場合影

活動匯聚了來自澳大和澳科大的八支參賽團隊,以「AI+教育」為主題,聚焦學習與教學場景的雙軌智慧化轉型,旨在推動教育範式從標準化向「以學為中心、以教為賦能」的新形態演進。參與學生通過創新導師與行業專家領銜的主題演講、工作坊、一對一團隊輔導、實地調研及項目展示等環節,全面經歷從創意到實踐的跨越,真正實現理論與應用的深度融合。

創新創業導師與學員們分享

集訓中,獨到科技創始人兼CEO、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張文浩博士分享《AI應用發展與AI創業》,剖析AI作為新質生產力對勞動力結構與教育模式的深遠影響;新東方智慧學習推廣管理中心總經理薛雨先生以《AI+教育場景應用》為題,強調「真人教師的情感價值與AI的高效賦能需相輔相成」;斯坦福大學創新創業認證導師、DT. School創新教育總監郭一君先生則通過《AI+教育設計思維工作坊》,引導學員快速梳理教育痛點並形成AI解決方案框架;前亞馬遜數字化創新專家黃薇女士亦帶來《增長飛輪工作坊》,系統闡釋了如何構建增長飛輪,有效提升項目的商業可行性與戰略清晰度。

學員們走進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與社會人文計算實驗室和基礎工業訓練中心iCenter

學員們走進清華大學iCenter

學員們走進自然語言處理與社會人文計算實驗室,了解了AI在語言處理與智能製造等領域的應用。在基礎工業訓練中心iCenter,木藝實驗室、鉗工實驗室與數控車間聯動展示了從創意到成品的完整製造流程。參訪抖音總部期間,學員們與字節跳動火山引擎人工智能團隊負責人房存寶,就AI技術的實際落地進行了深入交流。行程還包括參觀故宮博物院,學員們在此感受了中華歷史文化的深厚底蘊。

與字節跳動火山引擎人工智能團隊負責人房存寶先生座談交流

在最終挑戰賽中,學員們跨校組隊,經導師輔導與項目優化後,多個團隊脫穎而出。其中,創新工程學院碩士生陳佳程團隊的《RapiLearn AI——致力於賦能中小企業培訓、成人教育減少師資》項目榮獲一等獎;創新工程學院王禹霏團隊的「專為聽障兒童打造的AI+視覺化語言學習平台」獲二等獎;創新工程學院郭浩軒、郭曜碩與商學院王蘊傑合作的《AI教育幻覺與可信度問題》項目,因高互動性與實用性獲評「最佳人氣獎」

一等獎團隊(左二:創新工程學院碩士生陳佳程)

二等獎團隊(左一:創新工程學院王禹霏)

最佳人氣獎團隊(左1:郭曜碩,左2:郭昊軒,左3:王蘊傑)

此次京澳高校創新交流活動有效連接了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兩大創新走廊,為兩地高校搭建了合作橋樑,推動了教育資源的深度融合與AI技術在教育領域的實質賦能。期待學員們以此為契機,充分利用前沿AI技術,勇於突破當前教育面臨的瓶頸,設計出兼具前瞻視野與廣泛普惠價值的解决方案,為教育未來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

結營合影

學員感想

創新工程學院智能科學與系統博士研究生 韓強

「本次活動為我帶來了多層次的啟發。在跨學科團隊協作中,我體會到不同專業背景成員如何圍繞共同目標,將前沿技術與真實教育場景緊密結合。從人工智能趨勢講座到AI+教育應用案例剖析,從設計思維工作坊到實際項目孵化,我認識到創新不僅源於技術能力,更依賴於對教育本質的深刻理解、清晰的問題意識以及可持續的商業模式思維。尤其是在亞馬遜員工的「增長飛輪」工作坊中,我進一步認識到數據驅動和閉環反覆運算在教育產品設計與運營中的關鍵作用。」

人文藝術學院數字媒體博士研究生 蘇子瑜

「在北京的五天全閉環賽程裡,清華校園的學術氛圍與創新活力令人沉醉。開題日那天,清華專家教授關於「藝術設計與科技跨學科融合」的分享,點醒了我此前在「教學場景智慧賦能」項目中遇到的技術落地難題。她提出的「人本設計需貼合工作流」理念,讓我意識到團隊正在研發的智慧備課系統,不應只追求技術參數的完備,更要契合教師日常工作習慣。」

創新工程學院理學碩士研究生 陳佳程

「我們先後參觀了清華大學自然語言處理與社會人文計算實驗室以及iCenter,直觀感受到科研與創新在清華的土壤中如何蓬勃發展。無論是人工智能實驗室還是3D列印實驗室,都讓人看見了科技如何與實踐緊密結合。下午前往抖音總部,與火山引擎的專家面對面交流,他們分享了AI在產業中的應用場景。這一天讓我體會到「學術—應用—產業」之間的緊密聯繫,也讓我更堅定了將技術與社會需求結合的信念。」

中醫藥學院中醫學碩士研究生 郎松平

「這場旅程是一場深刻的自我認知改變。在與來自不同學科背景——教育學、法學、商學、計算機系的優秀同儕組隊時,感到了知識結構的突破與思考角度的拓寬。交叉學科領我們的解決方案富含創造力。這場比賽中,沒有旁觀者,更沒有全能的獨行俠。每個人都是自己專業領域的行動者,同時也是需要與他人緊密協作的節點。我所要做的便是精進自己的專業能力,並保持開放的心態,去理解、翻譯並銜接不同領域的語言與邏輯。」

創新工程學院理學學士本科生 王禹霏

「系列宣講的首場便讓我受益匪淺。那位技術出身的創業者,其成功根源在於對資訊的敏銳洞察與果敢行動。這份特質,在與同寢學姐的交流中得到了共鳴。她們讓我看到,在資訊時代,獲取資訊只是第一步,更難能可貴的是擁有篩選資訊的智慧與相信直覺、果斷行動的勇氣。反觀自己,時常在「知」與「行」之間徘徊,因害怕成本而不敢嘗試,因過度計算而行動遲緩。我由此領悟:戰略上的審慎必不可少,但戰術上敢於試錯、不畏挑戰的勇氣,同樣是走向成功的重要素養。」

創新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理學學士本科生 郭昊軒

「最終的路演日,我們團隊在四分鐘內展示了凝聚多日心血的方案。儘管時間短暫,但每一分鐘都是對邏輯、表達與創新力的考驗。評委的點評精準而富有建設性,讓我認識到專案的優勢與不足。此次黑客松不僅鍛煉了我的技術能力與團隊協作能力,更讓我深刻體會到「可持續發展」不僅是賽事主題,更是我們這一代青年的責任。」

創新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理學學士本科生 郭曜碩

「平時我們總有很多絕妙的想法,但往往停留在腦海中。而創客馬拉松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它用倒計時逼著你把想法變成現實。我們小組從最初的選題分歧,到迅速達成共識,再到分頭行動——設計、程式設計、硬件調試、商業策劃……每一個環節都充滿了挑戰。當抽象的創意最終成為一個可以演示、可以交互的實體時,那種巨大的成就感是無法言喻的。我深刻理解了執行力是創新最重要的載體。」

商學院工商管理學士本科生 王蘊傑

「張文浩博士關於AI創業的實戰分享,尤其是Cursor與Harvey的案例,讓我看到AI應用落地的艱難與輝煌。它們不是憑空出現的奇蹟,而是對用戶痛點的深刻洞察、對技術路線的果斷選擇、對商業模式的勇敢重構的結果。我特別記得他提到「AI創業不僅要有Product-Market Fit,更要有Technology-Market Fit」,這提醒我,無論技術多麼強大,最終還是要回到「為人服務」這一根本上來。」

商學院工商管理學士本科生 楊文毓

「本次系列參訪與學習,從AI創業前沿到清華創新實踐,再到抖音的互聯網生態及故宮的文化底蘊,展現了科技與人文融合的宏大圖景。讓我們明白,成功依賴於對行業的深刻洞察、快速反覆運算的能力以及創新驅動的發展模式,無論是技術應用還是文化傳承,都需以用戶和價值為中心,在變革中把握機遇。」

商學院應用經濟學學士本科生 江弘毅

「離京時回望清華二校門,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創新從來不是孤軍奮戰。這場交流讓內地的技術深度與港澳的國際化視野完成了一次珍貴的交融。帶著這些收穫,我們將繼續打磨「知‘芯’夥伴」,讓科技真正成為連接校園與家庭的「智慧芯」,這便是此次旅程最厚重的饋贈。」